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清华女神,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,辞职了
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
警察殴打打人学生,舆论撕裂的背后
你手放哪呢,出生啊
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,错过再等12年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我们如何写那个最有生命力的前妻宋小女丨谷雨计划
Original
林松果 朱柳笛
谷雨计划-腾讯新闻
2022-05-16
27年后,张玉环无罪归来。前妻宋小女的“生动”,也让她被媒体环绕。在张玉环出狱后的十天里,
《人物》杂志作者林松果,从江西到福建,和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交谈。最终
在特稿《前妻》中,保全了宋小女与两个家
庭、两任丈夫和三个儿子之间相对完整的生活,该稿件获得了当月的
谷雨公共写作奖
。
“这篇稿子的迷人之处,就是写出了张玉环一家被‘扰动’的状态”,谷雨奖评委南香红点评,“
对于新闻来说,表达事实是重要的,但并不是唯一的,而且远远不够。”
谷雨邀请作者林松果与编辑朱柳笛,来分享这个复杂故事背后的创作手记。
撰文
丨
林松果 朱柳笛
出品
丨
腾讯新闻
朱柳笛:最吸引人的,是她身上的生命力
第一次注意到宋小女,是因为新京报的那个视频。视频里的女人很有神采,声音高亢,表达直接、独特。作为观看的人,很容易被她的情绪感染。她说“他(张玉环)欠我一个抱”时,能看到她不是羞赧的,或者回避的,而是眼睛发亮。在那些镜头里,她显得脱节、诗性、格格不入,这样纯粹赤诚的表达,和她身为一个农村女性的身份有强烈的冲突,会让人想探究她到底经历过什么。
接受采访的宋小女
©
新京报我们视频
尽管个人对她抱有好奇,但作为编辑,要不要派这个题,派了要怎么做,我并没有想太清楚。做编辑以前,我跑过几年突发,采访过一些冤假错案,那些案子里的情节有许多相似之处,我会有点担心,这又是一个同质化的故事,也会担心,这个视频会不会就是宋小女人生的高光时刻,再无其他了。
如果我们把选题分为向内和向外去延伸,可能宋小女这样的,是更往人内心的那个面向去走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操作,而是要做好会格外难。
直到后来,偶然看到另一个信息,是宋小女讲述自己再嫁的时候,跟现任丈夫约法三章:要容许她帮前夫伸冤,要对她的两个儿子好,要允许她看望婆婆。
那一刻我决定,要找记者去做这个稿子,因为太想解开这些谜题了:
一位女性,面对那么多的束缚,她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来做这个决定?这个故事里的其他人是否理解她的决定?她能不能处理好她和两任丈夫、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?
我问林松果对这个题感不感兴趣,她对于突发中的人物写作有很丰富的经验,写作也非常细腻,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。
很巧的是,我的同事、《人物》的主笔安小庆也注意到了这个选题。她在微博中写,很想看一篇“一个小女,可以同时爱两个人”的稿子。这一点也给了我很大启发,后来林松果稿子的呈现,基本也是围绕着这条线索往前走的。
我们决定做这个稿子的时机其实已经晚了,林松果到达张玉环家里的时候,其他媒体已经浩浩荡荡地采访了好几天。但林松果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,在宋小女回福建之后,她也动身去了福建,找到了宋小女所在的小渔村。在相对封闭的、没有那么多打扰的环境里,林松果和宋小女深聊了几次,看到了她和现任丈夫的互动,这是稿子里一些重要故事的来源。
这期间,我和林松果有过探讨,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篇稿子,是5年前钱杨在《人物》写的一篇稿子《姐姐》。那个稿子很有意思,它捕捉到了每一个案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坚韧的女性的命题。林松果说,她想给这个稿子取名《前妻》,我觉得再精确不过。
你能在林松果的稿子里看宋小女身上很多原始的、没有被打磨过的、生机勃勃的特质,她对于爱的理解,善的理解,她的热情、无奈,她的妥协、坚持,那些迷人的地方。
但更重要的是,林松果赋予了一个女性更完善的书写,不只宋小女本人,而是将她所处的复杂场域很完整地呈现出来,真正理解了这个女性。就像她在稿子里写的那样:“这不是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,她只是用她的智慧,尽力周旋在两个家庭、两任丈夫和三个儿子之前,躲闪、权衡与
付出。”
张玉环和宋小女 ©
人民视觉
我很喜欢稿子里呈现的第二个层次:写冤案对几个家庭留下的无可避免的磨损,写每一个人的错位。它是让这个稿子更厚重一些的存在,也让整个稿子的气象更开阔了。
那段时间还做了一些选题,有数十年都在
国贸冰场上滑冰的“劳伦斯老先生”
,还有演员
张雨绮
。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,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没有被驯服的部分,都在循着本能追求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东西,温饱、自由、野心,或者爱……这样的追求下,他们始终要做一些或大或小的抗争,和阶层、年龄、性别这样的束缚抗争,但这样的他们,是最有生命力的,最吸引人的。宋小女,也是如此。
林松果:人的内心是宽阔的宇宙
入行五六年,我跑过许多突发新闻,也做过一些冤案。但这一次,我还是觉得宋小女这个采访对象太特别了——那段视频里,她的眼神明亮,真挚,热烈。
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忍辱负重的申诉者,但是你很少会看到一个人这么生动,只是一种小儿女的神情,一种爱的本能。随着媒体断断续续的报道出来,这个故事里的许多人慢慢被看见:宋小女后来的丈夫,张玉环的哥哥,张玉环,他们的两个儿子……他们是那么鲜活立体,身上都有一种难得的迷人的情义。
这个选题有它的公共性。了解了宋小女的故事,你就会知道,一次错误的判决怎么不可逆地摧毁了一个家庭,在漫长的27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黑暗和磨损。
但这不是我最感兴趣的,我感兴趣的其实就是宋小女这个人——她的情感,她的取舍和选择,她在27年里经历的一切,她怎么处理她对这个人的爱,和对另一个人的爱,怎么在漫长的岁月里保守自己的内心。这是一件非常个人化、非常感受性的事情。
这让我想起《人物》之前两篇写案件中的女性角色的报道。一篇是《
红颜
》,写的是牟其中的妻妹、秘书夏宗伟。另一篇叫《
姐姐
》,写的是三起冤案中为蒙冤者奔走的姐姐们。出发的时候,我就跟我的编辑柳笛说,我已经想好了标题,就叫《前妻》。
我们之前的编辑赵涵漠曾在《人物》的一期卷首语中写过:
“回看《人物》的报道,必须承认它们并不总与公共利益或社会图景紧密相关。当然,我们报道过死磕派律师、留守儿童、粉丝帝国与明星,但也做了许多看上去并不具备标本意义的个人故事。
“我们的标准是什么?当编辑部在讨论是否要真正开始操作一个选题时,我们不会为选题钉上一个个标签,试图通过它们去表达媒体的价值观。我们的关键词总是‘故事’。好故事的标准不在于戏剧张力,而在于它是否能引起人们有关自己生活的强烈回响和共情。”
在宋小女的事情上也是这样,有很多网友,包括张玉环的一位家人都提出过质疑:他们只共同生活五年,分开了二十七年,她已经再婚,哪里还有这么深的感情呢?
为什么不可以有呢?
看到这些质疑,我总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《冷山》:一对刚刚开始恋爱的恋人,遇上战争,熬过了漫长的岁月,他们在落雪的深山里重逢。
互诉衷肠时男主角说:“你就是所有我不被黑暗吞没的原因。”女主角惊讶地问:“可是我们几乎没有好好相处过呀,只是几个瞬间。”男主角说:“不是的,是无数个瞬间,它们就像是一袋小小的钻石。”
对宋小女来说,他们一起度过的五年就是那一袋珍贵的钻石。她说她的爱与时间无关。这也是我想要在稿子里回答的问题。
©
《冷山》剧照
具体到采访,最初其实不太顺利。我进村时宋小女已经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,非常疲惫。因为一些网友的评论,她的血压升得很高,已经开始躲着记者了。我到江西的第三天,她就回了福建,没有找到机会和她深谈。我想那干脆不着急了,刚好可以去福建,去看看这些年她在什么样的地方生活。那里更安静,我们也许可以谈得更深入些。
到了福建后,顺着宋小女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定位,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她的住处。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,她说不想再接受媒体采访了,但是可以作为朋友聊聊天,又带我去海边看涨潮,看落日。
当时我自己也遇到一些情感上的困扰,整个人情绪很糟。坐在海边,聊到感情,我就和她说了自己的事情。这不是什么采访技巧,只是我自己处在那种巨大的痛苦情绪里面,很想找一个人倾诉,我忍不住,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件事说出来了。我只是作为一个人,向另一个人展露我的伤口。
我想小女阿姨也能感受到,我不是在功能性地提一些问题。当时她把她的裙子撩上来,给我看她肚子上的疤,一条十厘米长的刀痕,是手术留下的痕迹。她说她怎么在两个丈夫之间摇摆。宫颈癌手术成功了,她的老公好开心,扑在她身上,说他们赌赢了。他们对着哭。但是当老公起身的时候,她马上就想到了张玉环:“我老公是这样(抱我),假如张玉环在这里,他是不是也会抱着我哭?他也应该抱抱我吧?”
她又说,她的大儿媳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,她把家里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儿媳了,说家里啥都没有,他爸还在监狱,让她想好了。她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——她觉得应该早点告诉人家,别等到感情很深的时候两个人再分开。她自己体验过和深爱的人分别的痛,不希望她的孩子再经历一次。
这次采访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。我们总是习惯列好提纲,背好问题,有很多预设地去见一个采访对象。甚至我们会准备好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模型。但这一次再次提醒我,采访的本质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。当你真正打开自己,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去和采访对象交流,真正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时候,你会获得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。
©林松果
最后想说的,跟这个稿子相关,也不那么相关。今年我有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——作为一个记者,在生命的不同阶段,我的兴趣是在不断变化的。
在《人物》,你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做什么样的选题。有时候作者在做的选题,其实反映的是她此刻在关心的事情,在意的话题,正经历着的痛苦,所处的人生阶段。很多时候我们写别人,关心别人的故事,其实也是试图解答自己此刻的困惑。
工作的前三四年,我的生活非常纯粹,工作占据了我百分之九十的精力。在大学我学的是新闻,第一份工作在报社,接受的一直都是最传统的新闻教育,所以天然地会对公共性的话题更感兴趣,经常写一些解释性报道,总之是一些更宏大的、跟时代息息相关的报道。
但过了二十五岁之后,逐渐走到一个不同的生命阶段,会经历更多作为女性的痛苦和困境,好像每过一年,要应付的事情都会比前一年更复杂。还有的时候,其实并不是真正在经历什么麻烦,而是你在长大,你会天然开始关注这一类话题,读这一类书,想要知道我现在的这种生命体验,别人也在经历吗?别人都是怎么面对的?我是不是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经验?那些更广大的女性,她们都在遭遇什么?
所以我今年就写了比较多女性相关的话题,比如
长丰性别实验
(
6月谷雨公益写作奖
)、
宋小女
、
广西农村的全职妈妈
。我想我们不应该回避这种自我的变化,应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顺应自己的好奇心和生命体验。只有你真正对这个选题感兴趣,才能最大程度地投入自己,在里面找到答案。
从结果看也是这样。因为自己处于一个困惑的状态里,做采访时,人反而能完全敞开,能对采访对象充分理解和共情。我明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、流动的、摇摆的,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。也明白情感和实际生活里,人都要经历周旋和左右为难。
也感谢小女阿姨,热情地接纳了一个突然造访的我,毫无保留地跟我说了许多话。这不仅帮助我在一个更宽阔和丰厚的角度理解她,帮助我完成了稿子,更帮助我解答了自己的困惑。这是职业生涯里非常少的体验,同样像钻石一样珍贵。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